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會考發展至今的利弊得失 教育部得再想想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25/1360713/

​會考發展至今的利弊得失 教育部得再想想

7987
出版時間:2018/05/25 10:24
當年先是將基測改為只剩一次,係因應考生人數下降,並因應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如今會考真的與基測有太大差異嗎?論者呼籲教育部應謹慎思考,這是保障國家預算還是犧牲考生再一次補教的機會?資料照片
邱志偉/立法委員

國中會考在上周六日正式落幕了,雖然各界焦點一如過往的只關心考題,未來大概也只在意各校幾個學生考上第一志願,但卻鮮有鎂光燈願意檢討會考制度發展至今,其制度變革至今利弊得失如何?當年先是將基測改為只剩一次,係因應考生人數下降,並因應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如今會考真的與基測有太大差異嗎?會考測驗只剩一次,是保障國家預算還是犧牲考生再一次補教的機會?教育部面對以上種種必須從長計議。

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教育部的優先政策不再是12年國教,改弦易轍的是更重視「學生本質」的權益、向下深耕國教以及課綱制度等。但是12年國教制度,是馬政府留下的半截政策,徒留「12年」的口號,但根本不見與當年基測制度有何區別?甚至比序項目繁多,導致許多考生及其父母,幾乎無所適從。一項攸關考生未來的升學項目,竟然可以在18年內三度大轉向,無怪乎有許多人贊成乾脆恢復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制度。

不可否認的,當年廢除聯考制度,就是要打破「紙筆測驗」定終身的入學方式。設計更生活化的考題、二次的基測供考生彌補機會,以及更多的加分項目讓考生也可以有更活潑的優勢得以進入理想學校。這項制度設計,當然比起僵硬的舊聯考制度為優,改革自然不能再走回頭路。

但是,如果因意識形態的目的而隨意更動制度,例如當年爭議不止的北北基聯測,這些將考生權益視若兒戲的考招制度,絕不應再上演。然而至今政府始終沒有清楚告訴社會,為何考招制度一變再變,終致各界年年無所適從。

首先,當年的基測制度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何貿然廢除?基測廢除之前,貿然將第二次基測廢除,理由僅因考生選考人數下降就取消,那未來少子化之後,還有多少考試制度要廢除?僅因考生人數多寡作為政策考量依據是否合宜?

再者,會考象徵著紙筆測驗依然無法廢除,當年說要降低紙筆測驗的比序壓力,但若會考分數級距沒有更大,考生仍必須分分計較,這與當年基測制度有何差異?口口聲聲說要讓12年國教上路,讓免試入學成為高中入學的最終依據,教育部能不能告訴社會,這是否仍為國教目標?會考是否最終將走向落幕?

Conan Yang
奢望成功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個包袱是極殘忍對待!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25/1176520.htm......
Bill Moremex
「全面免試」消滅明星高中?台灣還學不會別人失敗的教訓?
  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政策」,完全與適性分流教原理背道而馳。如此荒謬教育政策,對學生不問學力、性向差異,住南海路「直升」建國中學,住基隆路「直升」喬治高職,所有程度學生「齊聚一堂」。「混才教育」結果,造成教師教材制定窒礙難行。課程過易,前段生毫無所獲;課程過難,後段生無法吸收,所有學生皆受害。日本、韓國早已廢除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去限制國中生的選校人權,台灣還在走回頭路「規劃」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實在荒誕至極。
  南韓1974年就開始進行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均質教育(混才教育)」,結果犧牲了數十屆的國中生,38年後,他們又改回高中入學考試的分流教育。先去看一下南韓的12年國教,再回來看台灣的「全免試」【可查詢:「南韓教改38年,走回菁英教育」(2012.5.27)】看完了,你會發現台灣正在走南韓41年前的老路,人家已做了38年得到的失敗結論,我們自己還覺得會成功?台灣總是把人家失敗的東西拿來用,認為自己會成功,真是無可救藥。大家看看這20年來台灣教改的情況,有成功了嗎?南韓做了38年後,他們的結論是:「均質教育的最大弊端:埋沒人才」,他們走回了高中入學考試的分流教育。
  日本早在10餘年前即已廢除「公立高校學區制度」,允許各高校舉行入學考試對學生進行分流。東京都與和歌山縣率先
……查看更多
· 回覆 · 7 · 25週
Bill Moremex
錯誤的「全面免試」、「學區就學」12年國教
  「教改人士」反考試、反競爭,只會構築烏托邦的教育「理想」,完全因噎廢食、極端片面扭曲競爭及考試的意涵。人類文明存在的一天,「競爭」就永遠不會消失,良性的競爭才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考試」只是檢測學習成效的依據,「考試」只是作為適性分流的指標。經由入學考試的評量,學生及早發覺自身的性向所在,學術、技職適性分流。經由這道分流的過程,讓所有學生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吳寶春經由入學考試制度發覺:他的性向不在學術,進而走向技職,台灣因此誕生了世界冠軍的麵包師,他被「淘汰」了嗎?不僅不是淘汰,而且經由考試檢視自己了性向。如果「全面免試」、「學區就學」「美意」強制將吳寶春留在毫無分流、混班上課的教室,除了謀殺了世界冠軍,一無是處。極少數充滿仇恨意識的「教改人士」將入學考試窄化成「篩選菁英的工具」,醜化入學考試為「放棄學生的元兇」,企圖藉「全面免試」、「學區就學」強制將所有學生無分性向、學力、意願「共處一室」,「混才施教」。結果,造成教師教材制定窒礙難行:課程過易,前段生毫無所獲;課程過難,後段生無法吸收,所有學生皆受害,此何其荒謬,何其偏頗?
· 回覆 · 4 · 25週
Bill Moremex
由民調看真相:多數人民唾棄12年國教,57.2%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應維持高中入學考試。
山水民調公司關於12年國教民調結果指出:有63%的台灣民眾認為12年國教是失敗的,另有57.2%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應恢復基測(維持高中入學考試),任何欲爭取執政的政黨都應該清楚最新民意的脈動。民調最真實,12年國教制度設計荒腔走板,民怨沸騰。根據山水民調結果,認為12年國教成功者僅12.6%,失敗者高達63.3%,24.2%不知道/沒意見/拒答。雖然民調是針對全國民眾,但是學生家長的痛苦不滿,大家都感受得到,僅11.7%民眾認為家長學生是滿意的,73.3%民眾認為家長學生不滿意,近四成(39.3%)認為家長學生非常不滿意。12年國教制度問題重重,57.2%過半數民眾主張恢復基測入學(維持高中入學考試),僅27.7%認為應維持現行制度做調整,不知道/沒意見/拒答者15.1%。
至於台灣民眾是否認為公立明星高中有存在的必要?61%過半數民眾認為公立明星高中有存在必要,32.6%民眾認為沒有存在必要,6.5%不知道/沒意見/拒答。教育學者專家再次呼籲,有錯就要改,立即停止錯誤的政策,維持高中入學考試,安定民心。
· 回覆 · 4 · 25週
林小明
有一種改革叫做改退, 越改越退步, 越改越天怒人怨;
改革是有智慧, 有決斷力的人才能做的事;
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人掌握權力時, 最好尸位素餐就好, 不要有改革的念頭, 以免危害台灣, 禍國殃民.
· 回覆 · 1 · 25週

108課綱系列|國中會考怎麼考素養?心測中心明年公布題本範例


連結過去看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506

108課綱系列|國中會考怎麼考素養?心測中心明年公布題本範例

作者:親子天下



▲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呼籲,考試不應單向領導教學,素養教學與評量要一起設計思考,選擇與非選設計好就能考得有層次。黃建賓攝
強調素養導向的新課綱上路在即,大學入學考試已經展開題型變革,但國中現場為何看不出明顯改變?主導國中會考的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說,今年起將陸續公布各科的素養題型範例,最晚明(108)年7月前,公布5科全題本的示範案例,做為教學現場的重要參考依據。
>>> 108課綱將上路,你應該要知道⋯⋯
作者:程遠茜、王韻齡
接任心測中心主任3年的陳柏熹,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表示,其實從基測到會考,一直都有放入一定比例的素養考題,也就是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情境試題。但許多國中教師還是擔心要如何「教素養」,甚至還得要「考素養」?為了因應國中現場的需求,在108課綱正式上路前,心測中心將於陸續公布各科題型範例,最晚明(108)年7月前,會公布5科全題本的示範案例。
國中升高中的會考題型要改,但平日在校內的大考、小考、段考如果不改,教學現場還是鐵板一塊。因此近5年來,心測中心一直積極邀請全台各縣市,至少推派1至2所學校參與課室評量素養化研習,目前累積已有超過100所學校加入改變的行列,占全台公私立國中的1/8,這些種子學校將協助更多教學現場,翻轉傳統的評量方式。
即便基測時代就強調不以教材設計考題、「考綱不考本」,國中教學現場的評量和教學,依舊以趕進度、應付傳統考記憶背誦式的紙筆測驗為日常。
陳柏熹明白改變不可能一下子發生,太大、太快的改變甚至會帶來恐慌,讓焦慮的家長更焦慮。因此他強調,會考的題型是逐年調整,短期內也不會再增加非選擇題的比例,「國中老師都卡在『進度教不完怎麼考段考』,但知識不會有講完的一天,應該要取捨出時間,將現實生活的案例拉入課堂,引導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選擇題也不是只能用來考知識背誦,經過設計的選擇題,其實也能考出思考層次,」陳柏熹這樣說。

放掉趕進度魔咒,讓知識活用在各類題型中

目前國中會考的非選擇題只有兩部分,分別是國文科的作文、和數學科的兩題應用題。然而根據心測中心的數據分析,數學這兩題非選有2~3成考生完全不作答、即使有作答但得到0分的也有1~2成,加起來共有3成上下的考生,形同放棄數學非選擇題,顯示國中生在這部分的答題技巧仍有待提升。
面對升大學端的大考中心已經宣布,未來考題會有明顯改變,走向題幹加長、跨領域及選擇題和非選混合這樣的新型態,升高中端的心測中心會不會感受到一股強大壓力呢?一向很淡定的陳柏熹形容「壓力早就從四面八方而來了」。不過他仍然堅持以低調、穩健的腳步往前走,因為國中和高中的教材難度不同,學生分流情形也不同,無法互相比較。

素養不只考生活情境,要引導思考、推論和應用

考素養,就不是讓學生回答「知識」、而是回答「問題」。
「素養教學與評量要一起思考,但是也要小心誤解,教知識應用、生活實踐,考題上並不是將生活情境設計進去就可以,出題者還要思考是否能引導學生思考、推論、概念理解引用?」
陳柏熹舉例,不是只考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題目中要能讓學生思考為何溫室效應與二氧化碳有關、讓學生推論排放量與溫室效應的關係。
不僅如此,生活問題總是跨領域、綜合複雜的挑戰,設計考題上可以反過來思考,難道只有數學科可以考圖表?陳柏熹舉例,圖表也能拿來考國文,如果將圖表設計成網路資料搜尋的介面,如此非線性閱讀(別於一般文字文章閱讀脈絡),考的是國文也是所謂的資訊數位閱讀。

國中端任務不應只有「考上高中」

心測中心曾對全台6萬多名國中生施測,35%學生沒有明顯的興趣、過半人數興趣和天賦沒有交集,「國中老師時常把教育目標設成『具備基礎學力、送進高中』,難道就只是讓學生照成績填進了高中甚至高職上課才發現不對?」陳柏熹解釋,這樣的測試,並非一定要讓國中生就能找到性向和興趣,而是教育者要思考建立學習熱情與興趣。「以國際測驗調查TIMSS來說,為何我們學生總是『考很好卻沒興趣又沒信心』?」
當大人們還在焦慮「怎麼考素養」、「大考不考我為何要教」時,應回頭思考,為何許多孩子無法以非選題表達自己的思考歷程?我們的國中教育又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延伸閱讀

更多主題: 國中會考基測素養新課綱心測中心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六書







漢字動畫- 六書篇-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nxZlnDDVw
2015年1月21日 - 上傳者:CCube 華夏見方
中推會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mex.org.tw.


http://blog.xuite.net/st868221/twblog/126836392-%E5%85%AD%E6%9B%B8

六書

3950國語
六書---許慎說文解字敘說: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用簡單的筆畫把具體的東西畫出來)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用記號、符號來表達抽象的概念
一看就知道它要表示什麼
大部份都不是名詞
1. 用簡單的記號來表示「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初造字》
上、下、一、|(      )、八(「別」的古字)  (ㄐˊㄧ,「集」的古字)
2.在「象形字」上加上一抽象符號(多屬指明「部位」的符號)《利用現成字》
 本、末、刃、牟、旦、甘
  ※「牟」上面的「」,「牛鳴也。」,不是字,表示抽象的「聲音」,所以是獨體的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字組合,湊出一個新的意義)
異體會意
【不同字形的字組合
 武:「止」+「戈」-- 制止干戈等武器而不用。
 信:「人」+「言」-- 人所說的話要有誠信。
 社:「示」+「土」-- 土地神。
 休:「人」+「木」── 人在樹下休息。  
 伐:「人」+「戈」-- 拿武器攻擊人。
 解:「刀」+「牛」+「角」-- 用刀分割牛角【解剖】。
 祭:「又」(手)+「月」(肉)+「示」(神)-- 祭祀。
 占:「卜」+「口」--卜卦後以口說出吉凶。
(一) 同體會意
【相同字形的字組合
 林:兩個「木」── 表示叢生的樹木。
 森:三個「木」── 表示樹木繁多濃密。
 炎:兩個「火」── 表示火焰燃燒、火光上升。
 焱:三個「火」── 表示火光盛大。
 友:兩個「又」── 兩隻手互相扶持。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一個「意符」加上聲符」,組合成新字)
轉注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1) 建類」就是建立事或物的類,以為轉注字之體。指事的如「」為行走,「殳」為打擊。指物的如人、鳥、木、石、各為一類。這是關於字形的條件。
(2) 「一首」的「首」,是轉注字的聲母和韻母。「一首」是說轉注字二字的音必須是同聲母,或是同韻母,例如老ㄌㄠ3考ㄎㄠ3,聲異而韻同,這是關於音方面的條件。
(3) 「同意相受」同意者,轉注的二字意義完全相同,不得有絲毫差別,這是關於義方面的條件。
轉注字的功用,乃是由於各地方音的不同,古今語音有變,於是同一事物而有不同的文字,有了轉注去會通,才可使義同形異的文字得到一個歸納溝通,所以轉注就是「多字同為一義」的孳乳演變。
重複造字
形體不同,意義相同而互相註釋
假借     語言中有音無字的詞,借用同音字的字形來記錄。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意思是:不管原字的意義是甚麼,只是就它相同的讀音,借來使用,結果一個詞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義。
   換句話說,當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在口語裡已經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托事)。
   例如:  
本義是「命令」,因讀音與「縣令」之「」相同,所以假借為「縣令」。
本義是「年長」,因讀音與「縣長」之「」相同,所以假借為「縣長」。
本義是「水名」,因讀音與第二人稱之「汝(你)」相同,所以假借為「汝(你)。
本義是「腋下」,因讀音與表示的「」相同,所以假借為「亦(也)」。
本義是「」, 因讀音與「自己」之「」相同,所以假借為「自己
借用同音的字來代表還沒有造字的事物
假借法通行後,文字不夠的問題就解決了

1. 古人造字的原則共有六項,稱為(六書) 
2. 六書是就已有的文字加以研究分析,整理歸類所得。
3. 一般習用之六書名稱與次序: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 轉注、假借。
4. 六書之中象形字最早;形聲字最多。
5.造字的基本法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6.造字的補充法則---轉注、假借 
7.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象形、指事。
8. 可以再加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會意、形聲 
9.象形與指事之別---象形是具體的「物」;指事是抽象的「事」。
10.會意與形聲之別---會意是「形符」+「形符」;形聲是「形符」+「聲符」。


簡易六書原則

* 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並不是先有「六書」,古人再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 實際上,六書中關於文字構造的方法,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轉注及假借都屬於文字運用的方法。
* 象形字和指事字自成一體,都是一個圖象構成一個字,所以是獨體字。
*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以上的象形字組合而成,而形聲字是由形符和聲符組合而成,兩者都是合體字。

(一)象形 → 按照物體的樣子畫下來, 隨物體形狀而曲折肖似,但因字體變遷,漸漸看不出原來造字原貌,只有從金石龜甲諸文,略可考見。
翻開字典,你會發現很多部首的字,如日、月、矢、羽、皿、羊、馬、鳥、耳、山、川、口、雨、子、虫、瓜、瓦、竹、足、鼠、牛、虎、隹等都是獨體的象形字,再由它們做基本的形符,造出合體的會意和形聲字。

(二)指事 → 以抽象的符號標示出抽象的觀念、動作及名稱等,讓人看了就能了解意思。 如ㄚ、丨、丩、一、二、三、上、下、小、凶、寸、玉、災、引、爿、刃等。

(三) 會意 →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文字,合成一個新字,而這個新字的意義也由原來組成成分的字所構成。
如:「孚」由「爪+子」組成、「折」由「手+斤」組成

(四) 形聲 → 在中國文字中,形聲字的比例最多,「形聲」就是形符和聲符的配合,「形符」表示字的類別;「聲符」則表示字的字音。例如和樹木有關的字,就以「木」為形符,加上各種不同的讀音,就成了﹝梅﹞、﹝楓﹞、﹝材﹞、﹝柚﹞、﹝棲﹞。
例如:﹝梅ㄇㄟˊ﹞→ 可以拆成﹝木﹞跟﹝每﹞,而﹝木﹞就是形符﹝每﹞就是聲符

(五)轉注—文字未經統一之前,是由各地區各自逐漸發展而形成的,這些不同時空所造出來,語根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一樣的文字,都已在各地使用,於是就用轉注的方法來互相解釋、互相溝通,這就是轉注的來源。如:「云」和「雲」、「酉」和「酒」、「北」和「背」、「考」和「老」、「頂」和「顛」互為轉注。

(六)假借—古人造字,如果已經有一個音,但還沒有造出這個字,只好借一個同音的字代替。 有時是借了字來用,卻不還了。
如:「 要」本指身體的腰部,像人的形狀,被借去用成「重要」的「要」,只好再造一個「腰」來取代「要」了。
「來」 也是假借本義是「麥」的「來」,以表示「來去」的「來」。
「叔」原本是撿拾的意思,被假借成「叔父」的「叔」。

p.s ﹝象形﹞跟﹝指事﹞有時容易搞混,但是你只要記好﹝象形字﹞通常都是"實體"的,而﹝指事字﹞通常都是"抽象"的!

http://cteacher.creativity.edu.tw/innovation/font/sixbook.htm

2007-08-25 10:45:22 補充:
(1)天 ﹝象形﹞
(2)我 ﹝指事﹞
(3)壺 ﹝會意﹞
(4)騎 ﹝形聲﹞
(5)亮 ﹝會意﹞
(6)飲 ﹝會意﹞
(7)茶 ﹝會意﹞
(8)岫 ﹝形聲﹞
(9)宴 ﹝會意﹞
(10)白 ﹝指事﹞

形聲是最簡單的,(4)騎,跟右邊的"奇"同音,
(8)岫,跟"由"音很接近,也算是形聲的一種,
而且基本上大考的時候不會考太難辨認的字,
而轉注假借的判讀有爭議,在大考是不會考的。

古人造字的原則共有六項,稱為(六書) 。

六書是就已有的文字加以研究分析,整理歸類所得,因此我們可以依據六書的類別,為每一個字找出當初造字的方法。

一般習用之六書名稱與次序 :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 轉注、假借。

六書之中象形字最早;形聲字最多。

造字的基本法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造字的補充法則---轉注、假借 。

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象形、指事。

可以再加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會意、形聲 。

象形與指事之別---象形是具體的「物」; 指事是抽象的「事」。

會意與形聲之別--- 會意是「形符」+「形符」 ;形聲是「形符」+「聲符」。

象形就是對文字所要表達的客觀賞實體加以摹擬,將其外形特徵濃縮為圖案化和抽象化的線條,象形是漢字構造的基礎

指事當文字所要表達的不是某個客觀實體,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象形便無法造字,只能用更抽象符號示意。因此指事字是用符號表示抽象的事物,象形字是描畫具體的事物的形狀。這是指事和象形的分野。指事的構造,主要可以分為兩種:
一、純粹幅用記號來表示抽象概念
二、在象形字上面附加符號以表示抽象概念

會意是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字組合,湊出一個新的意義。

用象形的方法,去描繪艸木等形狀,是可達成目的。但草木類繁多,若完全使用象形,很難一一描畫出來。而且同是一個音,可以代表許多不同的物,例如桐樹的「桐」,竹筒的「筒」,銅錢的「銅」,聲音完全相同,在使用語言時,有實物可指點,還不致發生障礙,如果單把音符紀錄在紙上,就無法分別了。形聲字就可解決比一困難,故利用「形符」加上有注音作用的「聲符」配合起來的一種造字方法。
形聲字依照字形的排列,可以歸納為六類:

一、左形右聲,如:伴、鰻…。

二、右形左聲,如:雞、郡…。

三、上形下聲,如:菁、霖…。

四、下形上聲,如:驚、烈…。

五、外形內聲,如:圃、衷…。

六、內形外聲,如:聞、辯…。
 
☆ 象形:具體的物。
☆ 指事:抽象的事。
☆ 會意:形符┼形符。
☆ 形聲:形符┼聲符。


☆六書的判斷方法:
1.看到一個字,先看看它的字體能不能拆開〈拆開之後的形體得各自代表一個獨立的意思,否則就不能拆。〉

2.如果字形不能拆開,那一定是象形或指事字。

只要弄清楚那一個字是不是代表一個具體的物,如果是代表一個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那一定是象形字;反之,則是指事字。

例如:「瓜」字,不能拆,而「瓜」是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所以是象形字。


3.如果能拆開,那一定是會意或形聲字。

只要判斷那一個字有沒有聲符就可以了。如果有聲符,那一定是形聲字;反之,則是會意字。

例如:「江」字,可以分成「水」及「工」兩個字,而「工」臺語的讀音是「ㄍㄤ」,「江」字的臺語讀音也是「ㄍㄤ」,因此,「工」是「江」字的聲符,所以,「江」字是形聲字。
參考資料: http://www.djjh.kh.edu.tw/teacherweb/t071/new_page_26.htm
 

  • 陳...應為形聲字,从阜从木,申聲
    怡...應為形聲字,从心台聲,台本義為悅,故聲中亦有義
    文...象形,象文理交錯之形

    周...會義字沒錯,為用口兩字之合義,表口言週密之意
    倢...應為形聲字,从人疌聲,疌的意思是快,故聲中亦有義
    伃...形聲字沒錯,从人予聲,
        倢侈又做倢妤,是漢代宮中一種女宮的名稱

  • 陳 (會意) [可分為 "阜" 和 "東" 故為會意字]
    怡 (會意) [可分為 "心" 和 "台" 故為會意字]
    文 (指事) ["文"不可分 亦不是象形 故為指事自]


    周 (會意) [可拆開看 (內與外)]
    倢 (會意) [可拆開看(左與右)]
    伃 (形聲) [右為"予" 和 "伃"的讀法類似 故為形聲字]

    順便補充一下六書法則...
    獨體:
    (1)象形
    ~客觀而具體的描繪物象
    (2)指示
    ~以記號表示抽象的概念
    合體:
    (3)會意
    ~ 合2字以上字義而成新字
    (4)形聲(最多)
    ~合2字以上成字,一聲(發音)一形(部首)
    分成上形下聲 ,如:菁...
    下 上 烈...
    外 內 圃...
    內 外 聞...
    左 右 伴...
    右 左 雞...
    一字多意:
    (5)假借
    ~借用某意思本無對應的字(增字,非造字)
    多字一意:
    (6)轉注
    ~聲音相關,同1意思(增字,非造字) 
     
     
     
    古人造字時,發現有些東西是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是一種概念,無法用具體的形象描述,必須藉著其他方法,讓大家了解,於是就想到了〔指事〕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

    ****象形字的特點是〔象物的形〕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麼.

    ****所謂〔指事〕就是以符號表示象的意思.

    ****〔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加在一起,成為一個新字,產生一個新的意思,會意這種造字方法.

    ****〔形聲〕由”聲符”和”形符”結合的字,”聲符”是表達字的發音的部份.”形符”是表達一個字的類別或屬性.  
     
     
     
    ● 象形●
    ‧定義:「畫成其物,隨體詰(ㄐㄧㄝˊ)詘(ㄑㄩ)。」【依據客觀實物的外貌,宛轉畫出它的形貌。】
    ‧字例:日、月、山、水、耳、魚、羽、瓜、鳥、門、車、矢、皿、鼎、斤。
    ‧特點:1.獨體字。
    2.象目中之形。
    3.具體形象。

    *許慎的說法: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象形即指像實物之形,是依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 。
    例: 「月」字--------------------依一彎新月的形而成
    「水」字-------------------三條曲線,表示波濤洶湧的流水


    ● 指事●
    ‧定義:「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看到字形就可認識字的形體,再仔細觀察字形的結構,就可知道字的意義。】
    ‧字例:上、下、本、末、丩(ㄐㄧㄡ)、亦、回、入、八、一、寸、立、之、旦、中。
    ‧特點:1.獨體字。
    2.象意中之形。
    3.抽象概念。

    *許慎的說法: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再加上個指事符號作標記的一種字
    例: 「上」字--------------------先畫一橫線,再在線上加一個「點兒」,表示上面
    「刃」字--------------------,刀字上再加一個「點兒」,表示刃


    ● 會意●
    ‧定義:「比類合誼,以見指撝(ㄏㄨㄟ)。」【比併相關的文字,會合其義,以見造字命意所在。】
    ‧字例:武、信、相、察、友、鳴、林、炎、祝、初、取、男、休、孫、公。
    ‧特點:1.合體字。
    2.表意文字。
    3.至少有一義符。

    *許慎的說法: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
    例:「涉」字------------------把水加在兩腳之間,表示要從水中通過(水+步)


    ● 形聲●
    ‧定義:「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按照事物的類別造字,又取讀音相似的字助其完成。即合義符與聲符造字。】
    ‧字例:(一)左形又聲–江、河、時。
    (二)右形左聲–雞、切、刖(ㄩㄝˋ)。
    (三)上形下聲–舊、昱(ㄩˋ)、罕。
    (四)下形上聲–歷、養、槃(ㄆㄢˊ)。
    (五)內形外聲–問、鳳、輿(ㄩˊ)。
    (六)外形內聲–圃、囿、街。
    ‧特點:1.合體字。
    2.依聲制字。
    3.至少有一聲符。
    4.字數最多,占漢字百分之八十。

    *許慎的說法: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引用段玉裁的注解:「『以事為名』,為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故『江』、『河』二字以『水』為名,譬其聲為『工』『可』,因取『工』『可』之聲而成其名。」
    指事、象形獨體,形聲合體
    因此形聲字就是先取一字表示類屬(形符),然後再取另一字表示讀音(聲符)
    例:「河」


    ●轉注●
    ‧定義:「建類一首,同意相授。」【文字孳(ㄗ ㄗˋ)乳蕃衍的一種方法,也就是一義而造出不同的字。】
    ‧字例:考—老。
    尸—屍。
    扁—篇、編。
    召—招、詔。
    句—鉤、雊(ㄍㄡˋ)、痀(ㄐㄩ)。
    ‧特點:一義多字。

    *許慎的說法: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謂「建類一首」,即是同一個部首;
    「同意相受」即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
    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對轉注字,它們都屬「老部」(所謂建類一首)
    許慎對「老」字的解釋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謂同意相受)
    總的來說,轉注字有三個條件:
    兩字同一部首
    二字聲音相近
    可以互相解釋
    不過,轉注字必須是一對或一組,絕不能是一個
    例子:「考」、 「老」兩字同在 「老」部,讀音相近,意義相通。「考」字的解釋是「老」;「老」字的解釋是「考」,所以是一對轉注字


    ●假借●
    ‧定義:「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凡不曾為某ㄧ語言製造專字,只就已有的文字中選擇聲音相同或相近者兼代使用。】
    ‧字例:令、長、常、方、而、易、然、萬、朋、罪、字、八。
    ‧特點:一字多義。

    *許慎的說法: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即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在口語裡已經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托事),這就是「假借」。
    例:「自」字-本義是「鼻」,因讀音與「自己」之「自」相同,所以假借為「自己」

象形:根據物體的形象描繪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如日為一個圓太陽,月為
   上弦月。
指事:因無具體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如上、下。
會意:指合成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意義的造字法。如日月為明、人言為信。
形聲:由音符與意符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聲。如江、河二字,從水取
   義,以工、可分標其聲。
轉注:由一形衍化,音近義同,可以輾轉相注。如:考、老諸字。
假借:語言中某些字有音無字形,而借用同音字來表達。如令本為發號之義,
   借為縣令之令;長本為久遠之義,借為縣長之長。
 
 
 六書有: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 轉注、假借
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象形、指事
可以再加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會意、形聲

象形: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
獨體字 具體形象
例:山 當中一峰突起,周圍群嵐環抱

指事:象形的基礎上再加上個指事符號作標記的一種字
獨體字 抽象概念
例:甘 口中加一點 表示在舌頭上感到甜味的地方

會意:把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
合體字 表意文字
例:涉 把水加在兩腳之間,表示要從水中通過(水+步)


形聲:先取一字表示類屬(形符),然後再取另一字表示讀音(聲符)
合體字 依聲制字 至少有一聲符
有:右形左聲–雞、切
上形下聲–舊、罕
下形上聲–歷、養
內形外聲–問、鳳
外形內聲–圃、囿

轉注: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
兩字同一部首
二字聲音相近
可以互相解釋
例:緝、績 兩字同屬「糸」部;讀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釋

假借:當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在口語裡已經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托事)
例:「自」字-本義是「鼻」,因讀音與「自己」之「自」相同,所以假借為「自己」

文字是語言的具體呈現,中國文字經由六種文字結構的方式─即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假借、轉注等所謂的「六書」─所組構而成。在以筆、墨、紙、硯為工具,以線條作媒介的書法表現過程中,中國歷代書家發展出層出不窮的書體,把這一龐雜的書體系統化可分為五大類,即篆、隸、楷、行、草書五種。< 三書>把文字分成象形、象意、形聲三類。或又說象形即有兼聲者,如牛、羊字均與牛羊之鳴聲有關,故象形有形兼聲、形兼意,指事亦有兼聲、兼形、兼意之分,形聲則有諧聲、兼意之別!!
 
 
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象形、指事。

可以再加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會意、形聲 。

象形與指事之別---象形是具體的「物」; 指事是抽象的「事」。

會意與形聲之別--- 會意是「形符」+「形符」 ;形聲是「形符」+「聲符」。

六書的說明

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六書」是古人根據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結論,而決不是古人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六書」是後世人對文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並不是先有「六書」,然後再根據「六書」來造字的。
六書是「造字之本」?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因可產生新字。
轉注、假借是「用字之法」,因不能產生新字。

六書的名稱和次序

班固:《漢書.藝文志》
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鄭眾:《周禮.地官.保氏》
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許慎:《說文解字》
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名稱方面採用許慎的說法,原因:

許慎對六書的名稱有具體而詳細的解釋
許慎有研究漢字的第一部專書-《說文解字》
次序方面採用班固的說法,原因:

漢字起源圖畫,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次序較前;
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在象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符合由表意到標音的文字發展規律,所以形聲字在後;
假借只是有讀音上的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放在最後
綜合來說,六書的次序和名稱如下: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回頁頂]


--------------------------------------------------------------------------------

六書分析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象形

許慎的說法: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隨體詰詘就是指隨著物體的自然形狀,彎彎曲曲地描繪出來。)

作者解說:

象形就是象實物之形,即是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

象形字例:

字例 說 明

日 像一輪紅日
月 一彎新月
山 當中一峰突起,周圍群嵐環抱
州 三條曲線,表示波濤洶湧的流水,其中間的小圓圈或小黑點,表示水中的一塊陸地
矢 上部為鋒利的箭鏃,中為箭桿,下為搭弦的尾翎

象形字的特點:

有人認為象形字有「因形知義,因義知音」的優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思維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個象形字,哪怕是最接近於圖畫的象形字,也必須首先通過語言讀出來,才能表達概念。那種「因形知音」的主張,其實質就是把語言和思維割裂開了。

象形字的優點:

一目了然,清楚表達具體事物的形貌

象形字的局限:

書寫麻煩(因為形體彎彎曲曲,難以刻在甲骨上)
形體往往不統一(觀察事物的角度不統一,如馬、鹿從側看,羊、牛從正面看;在戰國時「馬」字就有多種不同的寫法)
難以表達抽象的概念(如喜、怒、哀、樂很難畫成其物)
難以區分類別(形聲字的形符才可有此優點)
[回頁頂]


--------------------------------------------------------------------------------

指事

許慎的說法: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初看起來可以認識,再細觀察就能了解意義。)

作者解說:

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再加上個指事符號作標記的一種字

指事字例:

字例 說 明

甘 口中加一點,表示在舌頭上感到甜味的地方
本 木(樹)字的下部加一個「點兒」,表示根部所在
末 木(樹)字的上部加一個「點兒」,表示樹梢(頂)
上 先畫一橫線,再在線上加一個「點兒」,表示上面
下 先畫一橫線,再在線下加一個「點兒」,表示下面

指事字的優點:

造字方便:只須在象形基礎上加上「指事符號」,便可創造一個新字
相對於象形字,可以表示稍為抽象的概念
指事字的局限/指事字在六書中佔絕對少數:

要說明客觀物體,可以用象形來表示
要說明抽象的溉念,就可以用會意來代替
[回頁頂]


--------------------------------------------------------------------------------

會意

許慎的說法: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作者解說:

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

會意字例:

字例 說 明

步 腳趾朝上的兩隻腳一前一後走路的形象(止+止)
涉 把水加在兩腳之間,表示要從水中通過(水+步)
陟 把阜(土坡)加在兩腳旁邊,表示兩腳登山的樣子(阜+步)
降 把腳倒過來,再把阜加在兩腳旁邊,表示從高山下來(阜+步)

會意字的優點:

相對於象形,可以表示較抽象的概念
會意字的局限:

會意字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尚須通過合誼的一關,較之象形字,辨識尤難(例如「為」字,是役象以助勞的意思,從又從象,又,手也)
按:會意字有點「猜謎」的意味,「謎底」未必容易猜到
世界上許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難用會意來表示
[回頁頂]


--------------------------------------------------------------------------------

形聲

許慎的說法: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作者解說:

先引段玉裁的注解:「『以事為名』,為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江』、『河』二字以『水』為名,譬其聲為『工』『可』,因取『工』『可』之聲而成其名。」
指事、象形獨體,形聲合體(按:單個形體是「獨體」;兩個或以上形體組成是「合體」)
按:所謂形聲字,就是先取一字表示類屬(形符),然後再取另一字表示讀音(聲符)
形聲字例:

字例 說 明

鯉 用「魚」字邊表示魚的總類,再加上「里」作為讀音(魚+里)
鯽 用「魚」字邊表示魚的總類,再加上「即」作為讀音(魚+即)
鱔 用「魚」字邊表示魚的總類,再加上「善」作為讀音(魚+善)
鰻 用「魚」字邊表示魚的總類,再加上「曼」作為讀音(魚+曼)

形聲字優點/佔絕對多數:

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
造字方便,容易(只須「形」加「聲」即可)
可以產生大量新字(佔絕對多數,約90%)
可以表示類屬/區分類別(形符部分)
可以有標音作用(聲符部分)
形聲字的局限:

由於漢字不斷發展,形體不斷變化,形聲字的「形符」,不僅看不出象形的樣子,就連表示類屬的意義也有不少的改變

例:

「豹」是獸類,它與昆蟲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但它的形符卻是「豸」(沒有腳的蟲子)
「蝙蝠」是老鼠一類的動物,但它的形符卻是「虫」
「蛟」和龍同類,但它的形符也是「虫」
[回頁頂]


--------------------------------------------------------------------------------

轉注

許慎的說法: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作者解說:

所謂「建類一首」,就是指的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
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對轉注字,它們都屬「老部」(所謂建類一首)
許慎對「老」字的解釋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謂同意相受)
總的來說,轉注字有三個條件:
兩字同一部首
二字聲音相近
可以互相解釋
按:轉注字必須是一對或一組,絕不能是一個
轉注字例:

字例 說 明

緝、績 兩字同屬「糸」部;讀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釋

[回頁頂]


--------------------------------------------------------------------------------

假借

許慎的說法: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作者解說:

當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在口語裡已經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托事),這就是「假借」。
假借字例:

字例 說 明

令 本義是「命令」,因讀音與「縣令」之「令」相同,所以假借為「縣令」
長 本義是「年長」,因讀音與「縣長」之「長」相同,所以假借為「縣長」
汝 本義是「水名」,因讀音與第二人稱之「汝(你)」相同,所以假借為「汝(你)」
亦 本義是「腋下」,因讀音與表示也的「亦」相同,所以假借為「亦(也)」
自 本義是「鼻」,因讀音與「自己」之「自」相同,所以假借為「自己」
驕 本義是「高六尺的馬」,因讀音與「驕傲」之「驕」相同,所以假借為「驕傲」

此處有兩點要說明:

「令」「長」「汝」三字發展到後期,「本義」和「假借義」並存,變成一字多義。
「亦」「自」「驕」三字發展到後期,因「永借不還」,「本義」已失,只剩下「假借義」,於是出現了後起字:
「亦」的「本義」變成了「腋」字
「自」的「本義」變成了「鼻」字
假借字特點:

假借字在上古普遍使用,這與當時的字少,「本無其字」,只好假借來用,故使用較多。
對後世的閱讀和理解帶來很大困難。(因後人不知作者用「本義」還是「假借義」)
「本無其字」運用假借是自然的事,但在「本有其字」的情況下,也任意亂借(實為寫別字),只會損害文字的健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亂。
參考資料: 知識+
匿名使用者 · 13 年前
0
0
意見
發問者的評分 4 顆星,滿分為 5 顆星
  • 象形:馬.象.魚.車.手.日.大.人水.川....................
    指事:上.下.左.右.小....................
    會意:武.信.爽.尖.....................
    形聲:江.河.主..........................
    轉注:考.老.頂..........................
    假借:令.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