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會考發展至今的利弊得失 教育部得再想想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25/1360713/

​會考發展至今的利弊得失 教育部得再想想

7987
出版時間:2018/05/25 10:24
當年先是將基測改為只剩一次,係因應考生人數下降,並因應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如今會考真的與基測有太大差異嗎?論者呼籲教育部應謹慎思考,這是保障國家預算還是犧牲考生再一次補教的機會?資料照片
邱志偉/立法委員

國中會考在上周六日正式落幕了,雖然各界焦點一如過往的只關心考題,未來大概也只在意各校幾個學生考上第一志願,但卻鮮有鎂光燈願意檢討會考制度發展至今,其制度變革至今利弊得失如何?當年先是將基測改為只剩一次,係因應考生人數下降,並因應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如今會考真的與基測有太大差異嗎?會考測驗只剩一次,是保障國家預算還是犧牲考生再一次補教的機會?教育部面對以上種種必須從長計議。

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教育部的優先政策不再是12年國教,改弦易轍的是更重視「學生本質」的權益、向下深耕國教以及課綱制度等。但是12年國教制度,是馬政府留下的半截政策,徒留「12年」的口號,但根本不見與當年基測制度有何區別?甚至比序項目繁多,導致許多考生及其父母,幾乎無所適從。一項攸關考生未來的升學項目,竟然可以在18年內三度大轉向,無怪乎有許多人贊成乾脆恢復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制度。

不可否認的,當年廢除聯考制度,就是要打破「紙筆測驗」定終身的入學方式。設計更生活化的考題、二次的基測供考生彌補機會,以及更多的加分項目讓考生也可以有更活潑的優勢得以進入理想學校。這項制度設計,當然比起僵硬的舊聯考制度為優,改革自然不能再走回頭路。

但是,如果因意識形態的目的而隨意更動制度,例如當年爭議不止的北北基聯測,這些將考生權益視若兒戲的考招制度,絕不應再上演。然而至今政府始終沒有清楚告訴社會,為何考招制度一變再變,終致各界年年無所適從。

首先,當年的基測制度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何貿然廢除?基測廢除之前,貿然將第二次基測廢除,理由僅因考生選考人數下降就取消,那未來少子化之後,還有多少考試制度要廢除?僅因考生人數多寡作為政策考量依據是否合宜?

再者,會考象徵著紙筆測驗依然無法廢除,當年說要降低紙筆測驗的比序壓力,但若會考分數級距沒有更大,考生仍必須分分計較,這與當年基測制度有何差異?口口聲聲說要讓12年國教上路,讓免試入學成為高中入學的最終依據,教育部能不能告訴社會,這是否仍為國教目標?會考是否最終將走向落幕?

Conan Yang
奢望成功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個包袱是極殘忍對待!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25/1176520.htm......
Bill Moremex
「全面免試」消滅明星高中?台灣還學不會別人失敗的教訓?
  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政策」,完全與適性分流教原理背道而馳。如此荒謬教育政策,對學生不問學力、性向差異,住南海路「直升」建國中學,住基隆路「直升」喬治高職,所有程度學生「齊聚一堂」。「混才教育」結果,造成教師教材制定窒礙難行。課程過易,前段生毫無所獲;課程過難,後段生無法吸收,所有學生皆受害。日本、韓國早已廢除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去限制國中生的選校人權,台灣還在走回頭路「規劃」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實在荒誕至極。
  南韓1974年就開始進行升高中「全免試」、「學區入學」「均質教育(混才教育)」,結果犧牲了數十屆的國中生,38年後,他們又改回高中入學考試的分流教育。先去看一下南韓的12年國教,再回來看台灣的「全免試」【可查詢:「南韓教改38年,走回菁英教育」(2012.5.27)】看完了,你會發現台灣正在走南韓41年前的老路,人家已做了38年得到的失敗結論,我們自己還覺得會成功?台灣總是把人家失敗的東西拿來用,認為自己會成功,真是無可救藥。大家看看這20年來台灣教改的情況,有成功了嗎?南韓做了38年後,他們的結論是:「均質教育的最大弊端:埋沒人才」,他們走回了高中入學考試的分流教育。
  日本早在10餘年前即已廢除「公立高校學區制度」,允許各高校舉行入學考試對學生進行分流。東京都與和歌山縣率先
……查看更多
· 回覆 · 7 · 25週
Bill Moremex
錯誤的「全面免試」、「學區就學」12年國教
  「教改人士」反考試、反競爭,只會構築烏托邦的教育「理想」,完全因噎廢食、極端片面扭曲競爭及考試的意涵。人類文明存在的一天,「競爭」就永遠不會消失,良性的競爭才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考試」只是檢測學習成效的依據,「考試」只是作為適性分流的指標。經由入學考試的評量,學生及早發覺自身的性向所在,學術、技職適性分流。經由這道分流的過程,讓所有學生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吳寶春經由入學考試制度發覺:他的性向不在學術,進而走向技職,台灣因此誕生了世界冠軍的麵包師,他被「淘汰」了嗎?不僅不是淘汰,而且經由考試檢視自己了性向。如果「全面免試」、「學區就學」「美意」強制將吳寶春留在毫無分流、混班上課的教室,除了謀殺了世界冠軍,一無是處。極少數充滿仇恨意識的「教改人士」將入學考試窄化成「篩選菁英的工具」,醜化入學考試為「放棄學生的元兇」,企圖藉「全面免試」、「學區就學」強制將所有學生無分性向、學力、意願「共處一室」,「混才施教」。結果,造成教師教材制定窒礙難行:課程過易,前段生毫無所獲;課程過難,後段生無法吸收,所有學生皆受害,此何其荒謬,何其偏頗?
· 回覆 · 4 · 25週
Bill Moremex
由民調看真相:多數人民唾棄12年國教,57.2%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應維持高中入學考試。
山水民調公司關於12年國教民調結果指出:有63%的台灣民眾認為12年國教是失敗的,另有57.2%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應恢復基測(維持高中入學考試),任何欲爭取執政的政黨都應該清楚最新民意的脈動。民調最真實,12年國教制度設計荒腔走板,民怨沸騰。根據山水民調結果,認為12年國教成功者僅12.6%,失敗者高達63.3%,24.2%不知道/沒意見/拒答。雖然民調是針對全國民眾,但是學生家長的痛苦不滿,大家都感受得到,僅11.7%民眾認為家長學生是滿意的,73.3%民眾認為家長學生不滿意,近四成(39.3%)認為家長學生非常不滿意。12年國教制度問題重重,57.2%過半數民眾主張恢復基測入學(維持高中入學考試),僅27.7%認為應維持現行制度做調整,不知道/沒意見/拒答者15.1%。
至於台灣民眾是否認為公立明星高中有存在的必要?61%過半數民眾認為公立明星高中有存在必要,32.6%民眾認為沒有存在必要,6.5%不知道/沒意見/拒答。教育學者專家再次呼籲,有錯就要改,立即停止錯誤的政策,維持高中入學考試,安定民心。
· 回覆 · 4 · 25週
林小明
有一種改革叫做改退, 越改越退步, 越改越天怒人怨;
改革是有智慧, 有決斷力的人才能做的事;
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人掌握權力時, 最好尸位素餐就好, 不要有改革的念頭, 以免危害台灣, 禍國殃民.
· 回覆 · 1 · 25週

108課綱系列|國中會考怎麼考素養?心測中心明年公布題本範例


連結過去看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506

108課綱系列|國中會考怎麼考素養?心測中心明年公布題本範例

作者:親子天下



▲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呼籲,考試不應單向領導教學,素養教學與評量要一起設計思考,選擇與非選設計好就能考得有層次。黃建賓攝
強調素養導向的新課綱上路在即,大學入學考試已經展開題型變革,但國中現場為何看不出明顯改變?主導國中會考的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說,今年起將陸續公布各科的素養題型範例,最晚明(108)年7月前,公布5科全題本的示範案例,做為教學現場的重要參考依據。
>>> 108課綱將上路,你應該要知道⋯⋯
作者:程遠茜、王韻齡
接任心測中心主任3年的陳柏熹,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表示,其實從基測到會考,一直都有放入一定比例的素養考題,也就是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情境試題。但許多國中教師還是擔心要如何「教素養」,甚至還得要「考素養」?為了因應國中現場的需求,在108課綱正式上路前,心測中心將於陸續公布各科題型範例,最晚明(108)年7月前,會公布5科全題本的示範案例。
國中升高中的會考題型要改,但平日在校內的大考、小考、段考如果不改,教學現場還是鐵板一塊。因此近5年來,心測中心一直積極邀請全台各縣市,至少推派1至2所學校參與課室評量素養化研習,目前累積已有超過100所學校加入改變的行列,占全台公私立國中的1/8,這些種子學校將協助更多教學現場,翻轉傳統的評量方式。
即便基測時代就強調不以教材設計考題、「考綱不考本」,國中教學現場的評量和教學,依舊以趕進度、應付傳統考記憶背誦式的紙筆測驗為日常。
陳柏熹明白改變不可能一下子發生,太大、太快的改變甚至會帶來恐慌,讓焦慮的家長更焦慮。因此他強調,會考的題型是逐年調整,短期內也不會再增加非選擇題的比例,「國中老師都卡在『進度教不完怎麼考段考』,但知識不會有講完的一天,應該要取捨出時間,將現實生活的案例拉入課堂,引導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選擇題也不是只能用來考知識背誦,經過設計的選擇題,其實也能考出思考層次,」陳柏熹這樣說。

放掉趕進度魔咒,讓知識活用在各類題型中

目前國中會考的非選擇題只有兩部分,分別是國文科的作文、和數學科的兩題應用題。然而根據心測中心的數據分析,數學這兩題非選有2~3成考生完全不作答、即使有作答但得到0分的也有1~2成,加起來共有3成上下的考生,形同放棄數學非選擇題,顯示國中生在這部分的答題技巧仍有待提升。
面對升大學端的大考中心已經宣布,未來考題會有明顯改變,走向題幹加長、跨領域及選擇題和非選混合這樣的新型態,升高中端的心測中心會不會感受到一股強大壓力呢?一向很淡定的陳柏熹形容「壓力早就從四面八方而來了」。不過他仍然堅持以低調、穩健的腳步往前走,因為國中和高中的教材難度不同,學生分流情形也不同,無法互相比較。

素養不只考生活情境,要引導思考、推論和應用

考素養,就不是讓學生回答「知識」、而是回答「問題」。
「素養教學與評量要一起思考,但是也要小心誤解,教知識應用、生活實踐,考題上並不是將生活情境設計進去就可以,出題者還要思考是否能引導學生思考、推論、概念理解引用?」
陳柏熹舉例,不是只考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題目中要能讓學生思考為何溫室效應與二氧化碳有關、讓學生推論排放量與溫室效應的關係。
不僅如此,生活問題總是跨領域、綜合複雜的挑戰,設計考題上可以反過來思考,難道只有數學科可以考圖表?陳柏熹舉例,圖表也能拿來考國文,如果將圖表設計成網路資料搜尋的介面,如此非線性閱讀(別於一般文字文章閱讀脈絡),考的是國文也是所謂的資訊數位閱讀。

國中端任務不應只有「考上高中」

心測中心曾對全台6萬多名國中生施測,35%學生沒有明顯的興趣、過半人數興趣和天賦沒有交集,「國中老師時常把教育目標設成『具備基礎學力、送進高中』,難道就只是讓學生照成績填進了高中甚至高職上課才發現不對?」陳柏熹解釋,這樣的測試,並非一定要讓國中生就能找到性向和興趣,而是教育者要思考建立學習熱情與興趣。「以國際測驗調查TIMSS來說,為何我們學生總是『考很好卻沒興趣又沒信心』?」
當大人們還在焦慮「怎麼考素養」、「大考不考我為何要教」時,應回頭思考,為何許多孩子無法以非選題表達自己的思考歷程?我們的國中教育又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延伸閱讀

更多主題: 國中會考基測素養新課綱心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