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顧榮 : 分菜得善報



http://www.mdnkids.com/book_newlanguage/1.shtml


  晉朝時,吳郡有一位很有「同理心」的人,名叫顧榮,凡事都會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確實實踐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有一次,顧榮應朋友之邀,到洛陽參加宴會。在宴會上,顧榮看到一位負責傳送菜餚的僕人,一副很想吃菜的樣子,他便立刻放下筷子,毫不吝嗇地決定,把自己那份菜分給那位僕人吃。
  這樣貼心的舉動,卻招來同座朋友的取笑。他們都認為,他這麼做簡直就是浪費美食。畢竟,當時是門戶階級十分嚴格的時代,凡事講求門當戶對,階級不同的人,是不會彼此接觸的。
  但顧榮並不以為意,他有自己的「推己及人」★的看法:
  「那個僕人整天在傳遞菜餚,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菜傳來傳去,沒有機會品嚐美味,心裡一定很難受吧。」
  因此,顧榮不理會朋友的取笑,堅持讓傳菜僕人品嚐。當他看到傳菜僕人嚐了佳餚後滿足的表情,自己也覺得非常開心。
  他沒有想到,這件小事,日後卻決定了他的生死。
  幾年後,趙王司馬倫企圖篡位,時局因而變得很差。倒楣的顧榮為趙王所逼,只好擔任他府中的長史,管理府內的大小事 宜。叛亂平定後,顧榮因為曾替叛王司馬倫做過事被捕,甚至被叛死刑。沒想到,有一位督帥拚了命力保,還想方設法營救他,極力說服當局相信他是被強迫的,才 總算讓顧榮免於一死。
  獲釋後,顧榮一直想向這位救他一命的督帥道謝,卻始終沒能如願。
  之後,晉朝王室決定渡過長江,遷都到洛陽避難,顧榮也跟著王室遷移,儘管一路上危機重重、凶險萬分,卻始終有人暗中護衛他,使他屢屢能夠化險為夷,平安到達目的地。
  追查了很久,顧榮終於知道搭救他的這位「貴人」是何方神聖,原來,之前拚命營救,與這一路護送他的恩人,正是曾經受他「分菜之恩」的傳菜僕人!
  這樣美麗的緣分,讓顧榮既意外又感動。
  晉朝渡江南遷後,史稱東晉。當時的皇帝晉元帝封顧榮為驃騎將軍,凡是有關軍中的大小事宜,都會詢問他的意見。但是,總算否極泰來的顧榮並沒有因此而自大、忘本,仍本著他「同理心」的一貫作風,不管是對平民老百姓,還是對大權在握的皇帝,都是一樣。
  例如有一次,晉元帝很憂愁地跟顧榮說:
  「東遷到別人的地方之後,不知道怎麼回事,我老是有種愧疚的感覺……。」
  顧榮一聽,立刻跪下來安慰晉元帝說:
  「陛下,天底下任何一寸土地,不都是您的土地嗎?您怎麼會有住在別人地方的想法呢?更何況,歷代許多帝王都有遷都 的例子,例如,商朝的祖乙曾遷都到『耿』(今山東吉縣南)、盤庚曾遷都到『亳』(ㄅㄛˋ,今河南商丘西北),周朝也曾遷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陽),不是 嗎?陛下實在不必對遷都的事情耿耿於懷啊!」
  晉元帝聽了顧榮的話,果然心情就好多了。
 
  俗話說:「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傳菜人的行為舉動,正是實踐這句諺語的最佳寫照。
  「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夠體會對方心境的行為。顧榮因為自己有同理心,才會捨得把菜分給別人吃,更讓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真心回報,這就是所謂的「施恩不望報」★。
  但是,有些人卻不是這麼想,往往在施恩後,就期待別人回報,如果對方沒有回報,他就抱怨、生氣,把自 己和別人都惹得不開心。這就違背「施」的真義了。「施」的真義,就是「施恩不望報」,也就是秉持著佛家「種善因得善果」的信念,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施、 多捨,不望回報,就能為自己廣植福田,總有一天,一定會有應得的福分。
  想一想:你具備同理心了嗎?你願意「施捨」嗎?你曾「施捨」給別人什麼,還是只從別人那裡得到「施捨」?得到別人的「施捨」後,你會回饋當事人,或社會其他需要被「施捨」的人嗎?
  這樣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說的話,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轉嫁在別人身上」。
★推己及人:用自己心裡的想法,去推想別人的心意;也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施恩不望報:施恩惠給別人,不期望回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