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陳家兄弟: 難兄難弟 陳元方答客



http://www.mdnkids.com/book_newlanguage/2.shtml


  晉朝時,潁川有戶陳姓人家,三代都是名人。祖父陳寔(ㄕˊ),字仲弓,曾擔任過太丘(今河南永城縣西北)縣令,由於品德優異,受到百姓的推崇,稱他為「陳太丘」。
  陳太丘有兩個兒子:長子陳紀,字元方;小兒子陳諶(ㄔㄣˊ),字季方。兩兄弟和父親一樣,都是當時很有德行的名士;而且,也都是早慧之人,也就是說,從小就很聰明。
  不信嗎?請看以下這個例子:
  陳元方七歲那年,有一天,他的父親和朋友約好當天中午要碰面,可是在家裡一直等,等到已經過了中午,陳父的朋友還是沒來。最後,陳父實在沒有辦法再等,便出門辦事去了。
  又過了好一會兒,陳父的朋友才姍姍來遲,見到陳元方在門外玩,就問說:
  「令尊在嗎?」
  陳元方回答說:「他等了你好半天,結果你都沒來,他就出門辦事了。」
  陳父的朋友生氣地說:「做人怎麼可以這樣!和朋友約好了,怎麼可以自己跑出去辦事?」
  陳元方聽完父親朋友的這番抱怨,就毫不客氣地反駁:
  「您和我父親約好中午要碰面,可是時間到了,您卻沒出現,是您不守時、不守信;現在,您又在我這個兒子面前罵我父親,實在是很失禮!」
  陳父的朋友聽完,一臉慚愧,連忙下車想要逗逗他,陳元方卻頭也不回的進了家門,連理都不理他。
  後來,陳元方在11歲的時候,曾侍候過當時鄴縣的袁姓縣令,縣令有一次問他這樣的問題:
  「令尊在太丘做官時,到底做了什麼事,為什麼遠近的人都誇讚他呢?」
  陳元方很得體的解釋說:「家父在太丘時,對個性強悍的人,會用德義來安撫他們;對個性懦弱的人,會用愛心來引導他。由於能按照每個人的本性來加以誘導,久而久之,大家就更敬愛家父了。」
  袁縣令盯著陳元方問:「我現在在鄴縣做官也是這樣啊!不知道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呢?」
  這個很難應對的問題,年紀小小的陳元方卻馬上這麼說:
  「這裡並沒有所謂『誰學誰』的問題呀!就像周公和孔子,兩人相隔了好幾百年,是不同時代出生的人,但是他們的為人處世、一動一靜卻那麼相像。但周公不可能學孔子,孔子也不曾刻意學周公呀!兩人的意趣相同,行為自然也不知不覺地相同了。」
  他很巧妙地用很圓融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讓袁縣令對他印象深刻。
  幾年後,陳太丘因為某個緣故,被穎川的太守處以「剃髮」的罪刑。有一天,一位客人故意問陳元方說:
  「穎川的太守是個怎麼樣的人?」
  「是個高明的人。」陳元方回答。
  「那令尊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客人又追問。
  「家父是個忠臣孝子。」陳元方回答。
  客人似乎有意刁難他,「照你的說法,高明的太守怎麼會處罰忠臣孝子呢?」
  「……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陳元方遲疑了一下說。
  客人認為陳元方刻意迴避,當然不會這樣就算了,開始步步進逼,說話也連諷帶刺,「你該不是有意裝聾作啞,想這樣隨隨便便就迴避我的問題吧?」
  陳元方看看客人有點挑釁的模樣,知道這下子非回答不可了。於是他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慢條斯理地說:
  「尹吉甫聽了續弦妻子的讒言,把前妻生的兒子伯奇放逐;漢朝大臣董仲舒,也曾把自己的兒子符起放逐過。……請問你,尹吉甫與董仲舒兩個人,不都是高明的人嗎?他們兩個人的兒子不也都是忠臣跟孝子嗎?為什麼最後都還是被他們高明的父親給放逐了呢?」
  客人聽了這番話,完全無言以對,只有默默地走了。
  其實,除了哥哥以外,弟弟季方也不遑多讓。例如有一次,有人問陳季方說:
  「請問您父親陳太丘先生,憑什麼能夠享有天下盛名呢?」
  陳季方巧妙地比喻說:「家父就像生長在泰山半山腰的桂樹一樣,往上,是好幾萬尺的高山;往下,則面臨看不見底的深 淵。桂樹上面的枝葉被甘露澆淋著,樹根被深淵的甘泉滋潤著。……你問桂樹為什麼被人們稱羨,桂樹自己哪裡會知道!這就好比問桂樹,它面臨的泰山有多高、淵 泉有多深一樣,它自己是不可能知道的呀!也就是說,如果連我父親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的事,身為兒子的我,當然更不可能會知道了。」
  陳元方有個兒子,名叫陳群,他長大後,雖然已經和祖父、父親、小叔一樣知名,卻還是經常和小叔陳季方的兒子陳忠,為了「誰的父親道德比較高」這個無法具體評比高下的問題上,多次爭論不休,不過每次都辯不出勝負來,最後只好不了了之。
  有一次,陳群、陳忠這對堂兄弟,又為了同樣的問題爭辯起來,這回,他們堅持要得到確切的答案才肯罷休,決定把家中最德高望重的祖父(陳太丘)請出來,要他為他們作決斷。
  陳太丘聽了堂兄弟倆的說明後,沉思了一會兒,然後笑著對兩個孫子說:「你們兩個人自己的父親,也就是元方和季方兩 兄弟,他們雖然在年紀上有『長幼』之分,在德行方面可是完全沒有『好壞』之別喔!他們兩個人都是又有賢德、才能又頂尖的人物。所以,做哥哥的元方不簡單, 做弟弟的季方也很了不起,可以說是難兄難弟!」
  不過,雖說陳元方和陳季方兩兄弟都是很謹慎、很恪遵禮法的人,但在品評人物高下為尚的晉朝社會而言,還是難免會出點小差錯。更離譜的是,這樣的小差錯,往往會產生極為誇張的效應。
  事情是這樣的:陳太丘過世時,全家人都很傷心,陳元方更因為哀痛過度,身體一下子瘦了好幾圈,變得骨稜稜的。他的母親看了很不忍心,在他睡覺的時候,順手拿了一條棉被替他蓋上。沒想到,陳母一時失察,蓋了一條錦被(華麗的棉被),完全犯了喪禮的大忌。
  不只如此,蓋錦被的這一幕,還剛好被當時進來的著名文學家郭泰(字林宗)看見了。於是,他很生氣地走到陳元方身旁,用力地搖醒他說:「父喪期間,你怎麼能拿這麼華麗的棉被來蓋呢?你這樣做,能安心嗎?我很不贊同你的做法!」
  說完,他就氣虎虎的走了。等到陳元方弄清楚狀況時,郭泰早已經走得不見人影了。
  結果,這樣的消息傳開之後,將近有一百多天的時間,陳家都沒有任何一個賓客上門前來弔喪。
 
 
  話說得恰當,可以說服人;說得不合理或不恰當,有時會引起更可怕的禍事或爭端,這便是所謂的禍從口出★。如果能像陳太丘,用恰當的言語適時化解了孫子間一場即將爆發的家族紛爭,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畢竟,在雙方爭鬥不休時,如果可以用圓融的話為雙方打圓場,多半就不會讓衝突更為高漲。
  現在,想一想,你有沒有過用圓融的話,打破可能會發生的爭端?
  古時候,無論進退的「禮」、拜訪的「禮」、結婚的「禮」、喪葬的「禮」等,樣樣都比現代更為繁瑣與注重細節。像是守喪期間不能穿好的、吃好的,這都只是基本的禮數;所以,拿華麗的棉被來蓋,當然更是忌諱,是萬萬不能做的事。
其實,要求這些禮數,無非是想要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與自己心情的哀痛。
  然而,話說回來,陳元方的母親也只是心疼兒子,一時無心的疏忽,卻為兒子帶來不必要的誤解,疼愛反而變成傷害,實在是很冤枉。
  雖然現代的禮已經比古代減少很多,內容也因為時代的轉移而簡化,但還是有一定的基本禮儀,如果不了解或不懂,就很容易犯了和陳母一樣的錯,成了愛之適足以害之★。
  你的父母或親友長輩,曾犯過這樣的毛病嗎?
 
 
★難兄難弟:最初的意思是說兄弟兩人各有所長,難以評估好壞;現在已經引伸為同處在困境的幾個人。
★禍從口出:如果說話時不小心謹慎一些,就很容易惹來災禍。
★愛之適足以害之:出於愛他的本意,想做有利於他的事,卻因為認知不夠或疏忽,反而變成不利於他,甚至壞了他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